仝小林:态靶辨治为基层医生提供了“拿来就能用、用了就有效”的成熟临床方案
发布时间:2025-09-22
阅读量:133
”我一直有个梦想,要为疑难病患者提供最佳的中西医协同方案,更要在基层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让基层医生能够掌握为老百姓解除病痛的真本事。”在9月21日举办的第六届基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教授围绕“中医药如何赋能基层医疗”进行交流分享,分析了基层中医医疗服务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破局”之道。
常年多次下基层开展诊疗、带教、授课等工作,让仝小林对“基层是治未病的主战场”深有体会。他回忆,曾在西藏拉萨基层义诊,一上午诊治了50余名患者,几乎都患有老慢支、哮喘、老寒腿等病症,在当地没有先进医疗设备的条件下,用中医适宜技术便可以在早期阶段控制疾病发展。
“基层是培养全科医生最好的舞台。”仝小林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阵地广阔,很多基层医生只掌握了较为有限的药物治疗手段,但实际上,针刺、艾灸、推拿、贴敷等中医适宜技术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基层中的临床问题。
针对中医药服务面临的医生技术薄弱、缺乏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周期长等困境。仝小林结合自身临床、教学经验以及学术创新理论,提出了解决思路。针对基层常见病,也带领团队正在编写贴合基层需求的中医实用教材,如《基层常见病态靶辨治实践手册》《基层中医适宜技术手册》等。为了让基层医生更好更便捷地掌握适宜技术、提高诊疗效率,仝小林建议开展人工智能辅助中医培训,提升基层医生中医适宜技术实操技能,进一步破解技术薄弱的痛点。
仝小林还提到关键一点,基层医生在中医治疗方面缺乏信心,源于以往在高血压、糖尿病等一些慢性病的治疗上收效甚微。因此,在基层推广一项实战技术非常重要,态靶辨治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针对某个常见病、多发病的不同阶段调态打靶,是行之有效的实战技术,非常适合在基层应用。”仝小林进一步解释,在总结归纳疾病的动态演变规律和发展态势基础上,提炼出疾病每个阶段的核心病机(态)和相应的客观指标(靶),结合病因和预后,形成态靶同调、因果兼顾的诊疗方案。态靶辨治是中西医结合的高级阶段。仝小林介绍,该范式已在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恶性肿瘤、膜性肾病等多种常见、重大慢性病诊疗中充分应用,疗效突出,为基层医生提供了“拿来就能用、用了就有效”的成熟临床方案。
此外,推广中药煮散(把饮片打成粗颗粒进行煎煮)、代茶饮、简效廉小方的标准化使用,可降低患者服用中药的成本,缓解基层用药压力。
“总结来讲,基层中医是中医药发展不竭的源泉,基层是治未病的主战场,中医适宜技术可以解决大部分基层临床问题,要让中医走进基层、基层拥有中医成为每一个中医医生的实际行动。”仝小林说。
在仝小林看来,“基层是中医药发展不竭的源泉”,很多名医大家的成长历程都与基层实践密不可分。国医大师李济仁早年于安徽省歙县定潭村行医,国医大师周仲瑛学成后自上海返乡服务基层百姓,国医大师熊继柏长期扎根基层攻坚疑难杂症等,充分证明基层是锻炼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平台。
常年多次下基层开展诊疗、带教、授课等工作,让仝小林对“基层是治未病的主战场”深有体会。他回忆,曾在西藏拉萨基层义诊,一上午诊治了50余名患者,几乎都患有老慢支、哮喘、老寒腿等病症,在当地没有先进医疗设备的条件下,用中医适宜技术便可以在早期阶段控制疾病发展。
“基层是培养全科医生最好的舞台。”仝小林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阵地广阔,很多基层医生只掌握了较为有限的药物治疗手段,但实际上,针刺、艾灸、推拿、贴敷等中医适宜技术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基层中的临床问题。
针对中医药服务面临的医生技术薄弱、缺乏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周期长等困境。仝小林结合自身临床、教学经验以及学术创新理论,提出了解决思路。针对基层常见病,也带领团队正在编写贴合基层需求的中医实用教材,如《基层常见病态靶辨治实践手册》《基层中医适宜技术手册》等。为了让基层医生更好更便捷地掌握适宜技术、提高诊疗效率,仝小林建议开展人工智能辅助中医培训,提升基层医生中医适宜技术实操技能,进一步破解技术薄弱的痛点。
仝小林还提到关键一点,基层医生在中医治疗方面缺乏信心,源于以往在高血压、糖尿病等一些慢性病的治疗上收效甚微。因此,在基层推广一项实战技术非常重要,态靶辨治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针对某个常见病、多发病的不同阶段调态打靶,是行之有效的实战技术,非常适合在基层应用。”仝小林进一步解释,在总结归纳疾病的动态演变规律和发展态势基础上,提炼出疾病每个阶段的核心病机(态)和相应的客观指标(靶),结合病因和预后,形成态靶同调、因果兼顾的诊疗方案。态靶辨治是中西医结合的高级阶段。仝小林介绍,该范式已在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恶性肿瘤、膜性肾病等多种常见、重大慢性病诊疗中充分应用,疗效突出,为基层医生提供了“拿来就能用、用了就有效”的成熟临床方案。
此外,推广中药煮散(把饮片打成粗颗粒进行煎煮)、代茶饮、简效廉小方的标准化使用,可降低患者服用中药的成本,缓解基层用药压力。
“总结来讲,基层中医是中医药发展不竭的源泉,基层是治未病的主战场,中医适宜技术可以解决大部分基层临床问题,要让中医走进基层、基层拥有中医成为每一个中医医生的实际行动。”仝小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