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业界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信息 > 业界动态

发挥中医药院校优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24-06-17 阅读量:12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是传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众多中医药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中华儿女健康和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切实推动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惠泽人民群众,对于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以天津为切入点,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针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开展的调查与研究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于2019年召集在天津市的部分国家级、天津市级和区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项目负责人40余人,举办了天津市首届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论坛。大家各抒己见,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政策扶持、部门监管、人才培养等发表了建议意见。2023年,中心研究团队围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问题,面向非遗项目传承人、全国非遗专家学者、市民和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中小学开展了调查研究,获取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传播的认知情况、建议和意见。

       在面向国家级、市级、区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中医药企业的调查中,调研了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8个市级非遗项目和1个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年龄均在60岁及以上,传承了至少5代,传承历史在100~300年不等。所调查的项目中,代际传承的方式基本都是学生和徒弟,采用师带徒的口授跟学方式。参与调查的项目中,有8个已经和中医药院校、科研院所、医药企业开展了合作。如天津某药企的非遗项目与北京的一家医院、美国一所大学进行临床药理相关研究。受访对象均表示与医学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医药企业的合作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创新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8个项目中,有7个都是隶属于天津市的医药企业,未开展合作的5个非遗项目,其传承人表示希望与高校、医院开展科研合作的强烈意愿,但苦于缺少渠道且自身精力不足。

       调查发现,隶属于医药企业的非遗项目,资金较为充足,有来自企业自身的、相关部门的,还有合作方的。而不隶属于药企的非遗项目,资金来源仅是门诊的诊疗收入,资金有限且不稳定。从宣传方式和效果来看,隶属于医药企业的非遗项目,其宣传方式较为丰富,受众覆盖面较宽。如“某养心丸处方及传统制作技艺”项目多次参与企业文化宣传片录制,还在“某国药文化馆”向青年员工演示和讲解某养心丸工艺流程,还利用纸媒、电视广播、移动传媒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而不隶属于药企的非遗项目,由于缺少充足的资金、专业的策划人员,其宣传方式还停留在患者、亲友之间的介绍,导致宣传效果不佳。

       研究团队还调查了非遗项目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隶属于医药企业的非遗项目,他们的困难聚焦在产品的提升上,如“某丸药处方及传统制作技艺”项目表示对于一些野生药材的需求受到相关政策的影响。还有对于老字号的宣传力度需要加大。而不隶属于医药企业的非遗项目,他们的困难集中在资金匮乏,要先保证生存,再谋求发展。

       综合调研结果来看,天津市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隶属于医药企业的非遗项目,它们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无论是从技艺研发、代际传承、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都有着企业的大力支持,毕竟其发展与企业息息相关。而不隶属于医药企业的非遗项目,目前还处在作坊式的生存状态,多以小诊所的形式散在社区中,缺少资金支持、有效宣传、科研创新,自身发展活力不足。

       面向市民的调查中,参与本次调研的市民有62位,其年龄阶段在20~70岁之间。其中82.26%的调查对象认为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很重要。受访对象中64.52%对于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了解,其了解渠道有朋友家人介绍、就诊经历、微信公众号、电视广播、报刊及抖音等视频平台、参加体验活动、参观游览博物馆。其中微信公众号、参观游览博物馆、参加体验活动是受访者更喜欢的方式。因此要重视市民的需求,“投其所好”,在他们经常接触、乐于接触的渠道上下功夫,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受访对象中都接受过中医诊疗,认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较为密切。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共识,并且与人们的健康生活关系日趋密切。因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需要更多、更广、更深地与市民链接,才能达到保护传承和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双赢局面。

       在面向中小学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的调查中,研究团队对天津市34所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校教师开展调研。结果显示86.81%的学校认为在校内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非常有意义。

       受访的中小学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如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观体验活动、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举办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夏令营、组织相关知识竞赛、观看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素质拓展课程、在体育课程中融入太极拳、八段锦中医元素等。结果显示,最受学生欢迎的三种形式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观体验活动、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素质拓展课程、参加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夏令营。

       调研发现,受访学校在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过程中存在师资力量不够、活动经费不足、缺少获取活动信息渠道等问题。

       在面向全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学者的调查中,课题组邀请38位全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调查。受访专家认为,目前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一些中医药传统技艺有失传的风险;宣传手段单一效果不佳;传承人培养滞后,出现人才断层;缺乏与中医药院校、医院的科研合作,科研水平参差不齐;传统医疗技艺创新乏力;缺少相关部门的政策及资金支持。

       专家提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发力点有六个。第一,提升传播意识、丰富传播形式,提升传播效果。第二,深入挖掘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社会价值。第三,积极在中小学、社区、博物馆开展体验活动,提升公众对于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认同感、参与感和获得感。第四,提升传承人在市场中谋求发展、提升品牌打造的能力。第五,与中医药院校、医院开展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的合作。第六,让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公共文化建设中,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传承策略
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支持要因“类”制宜

       以天津为例,其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隶属于医药企业的非遗项目,由企业的大力支持,其发展前景乐观。第二类则是需要更多关注的非隶属于医药企业的非遗项目,绝大多数表现在传承人理念陈旧、发展经费困乏、被动面对市场等状况。建议相关部门提供专项资金的支持,用于非遗项目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还可与医院牵线搭桥,促进二者合作,发挥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优势,借助医院这个更大的平台服务于民众健康。

       如天津市级非遗项目“荀氏经筋推拿点穴法”笫四代传承人刘明钧,受聘于天津市泰达医院中医推拿科,担任滨海新区音乐医学应用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在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暨南开医院开设“荀氏经筋推拿点穴法传承工作室”。刘明钧医生培养了多位传承人,有泰达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市南开医院的医生。“在几家医院的支持与合作下,不仅将荀氏推拿点穴术发扬光大,还更好地为本市人民健康服务。

要持续推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字化传播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转型不仅有助于拓宽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受众,还有助于挖掘非遗产业的经济潜力,同时也是我国“十四五”期间加快非遗产业数字化进程重要组成部分。

       依托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历时3年,采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对天津市的国家级、市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并将整理出版,使得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

       在我国非遗保护数字化转型中,已经出现了政府主导,多部门、多平台协同合作的传播矩阵,来扩大非遗文化的受众群体,助推一些非遗项目的商业化改造。而天津市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目前更多地还是依靠线下传播渠道和面对面的接触场景。因此要积极推动向数字化转型,拓宽和丰富传播渠道,推动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吸引力、感染力,助力其发展呈指数级增加。

建议建设和开辟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区

       对于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线下实景参观和体验也很重要。目前,天津市能够参观的中医药博物馆数量很少。除乐家老铺药酒博物馆、津门医粹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外,天津中医药大学也是中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坐落于静海区的天津中医药博物馆正在建设中。

       除了建设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现有的博物馆内,增设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展区,也是一个便捷有效的途径。如天津科学技术馆“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展区于2023年6月正式开放,以认识和学习中医药为主线,以互动参与类展品为主体,重点展示中医诊病、治病以及辨药、开方、制药等内容,并与天津中医药现代发展有机结合。科技馆通过人工智能手段,如混合现实互动趣味人体系统、智能经络互动体验系统让中医药文化“活”了起来。展区注重将全景呈现中医药文化与特写中医药文化中的天津元素相结合,体现中医在不断自我革新中创新发展的历程。打造出了中医药科普教育的实践平台,提高了大众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

重视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实践环节

       教育能使人类,特别是新生代,既经济又高效地掌握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使非遗得以存续发展,保持生命与活力。天津大学教授马知遥指出,通过教育发挥主体性因素,塑造社会成员主动的文化认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实践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重要且必须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能仅靠传承人、专家学者,媒体平台,而是要通过教育这个渠道,去培养新生力量,让他们拿稳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接力棒。要想让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学校教育有效结合,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关键的一环。在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支持下,由天津市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发起,与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合作,2019年召开了天津市首届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论坛、成立了天津市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联盟。这一平台的搭建,让中医非遗传承人与学校老师有了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课程的开设提供了教师资源、内容资源、实践资源,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手摸到、亲身感到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以此为契机认识、理解、认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相关部门增加对中医非遗科普活动的资金投入和制度保障

       提高中小学生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是重要且必要的,而且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能够激发他们对中医药的兴趣、提升文化自信。
通过分析调研结果发现,中小学在开展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缺少中医药专业教师的指导。因此他们希望与中医药院校联合举办活动、竞赛、展览,并能从中医药院校获取专业支持和资源,如组织学生进入中医药院校参观、体验。

       以天津为例,天津市只有一所中医药本科高等院校。自2017年至今,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开展了上百场次的中医药文化相关活动。活动的组织、策划均是该校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志愿服务,不纳入学校的工作量和考评体系。但活动的举办,从策划到实施都需要多位老师的协同合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老师们均是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科研的情况下来参与志愿服务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队伍的稳定性。建议相关部门增加开展中医非遗科普活动的资金投入和制度保障,将参与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普工作纳入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中,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