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业界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信息 > 业界动态

【时评】让中医药健康传播更“干净”

发布时间:2025-08-08 阅读量:3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一直以来,一方面是“中医黑”不绝,一方面是错误的中医药科普时时伤害着群众健康,尤其是一些颇具影响力的“自媒体”传播错误信息、甚至恶意炒作,让喜欢中医的人们为之困惑。

       近日,有关部门印发《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旨在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这对解决上述问题可谓一场及时雨,有着正本清源的关键作用,可让中医药健康传播更“干净”,确保正确的中医药文化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当前,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传播已然形成新风潮。最新的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调查显示,2024年我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达到26.85%,提前完成“十四五”既定的25%目标,折射出近些年来中医药健康传播的卓有成效,但不足三成的数据也提示这方面工作依旧任重道远。

       调查同时显示,手持终端成为大众获取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最主要的普及渠道之一。然而这种以“自媒体”为主要形式之一的大规模普及,虽然可以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传播内容鱼龙混杂,影响大众对中医药的看法和判断,这也正是此次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的意义所在。

       从根本上看,中医药健康传播的乱象,折射出两个层面的深层问题。一是对中医药重要价值认知不到位问题。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医药兼具深厚的科学价值与独特的文化价值,其“整体观”“辨证论治”等理论体系,历经数千年临床实践检验,至今仍在疾病防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其科学价值的硬核支撑;而蕴含其中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哲学思想,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生命智慧。但在碎片化传播中,一些所谓“科学主义”者粗暴否定中医药的宝贵科学价值,不承认中国有着自己的科学传统;还有人抹黑中医药文化价值,斥中医为“玄学”“封建迷信”,这些“中医黑”刻意放大个别案例,以偏概全否定其整体价值,导致一些公众对中医药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是“流量优先、利益导向”导致中医药健康知识被“曲解”问题。随着手持终端成为信息主入口,中医药科普逐渐从专业渠道转向“个体传播”,这虽带来了传播效率的提升,却也埋下了技术层面的隐患。比如,一些自媒体为追求流量,刻意简化中医药的辨证施治原则,将“千人一方”的偏方包装成“万能神药”;有的断章取义解读经典,把适用于特定体质的养生方法推广为“全民标配”,等等。此类伪科普无疑将给公众带来伤害,必须加以治理。

       此次《通知》的出台恰恰切中了这两个层面的痛点,为中医药传播装上“双保险”。在认知层面,通过规范信息源头,既能遏制对中医药的片面解读,引导公众认识其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智慧,也能压缩“中医黑”的话语空间,让理性认知成为舆论主流。在技术层面,通过对自媒体账号资质、内容审核、传播规范等作出细化规定,那些断章取义的养生偏方、夸大其词的疗效宣传、违背临床规律的诊疗建议等,将在规范中被逐步清理,真正实现“文化传播”与“健康服务”的统一。

       我们期待着,“自媒体”上的每一条中医药科普信息都能经得起科学与文化的双重检验。让中医药健康传播更“干净”,就能让人民群众健康福祉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