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项项针灸中国国家标准七月一日正式实施
据悉,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立项、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中国针灸学会组织的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的研究第一批工作已经完成。第一批11项标准的名称是:《耳穴名称与定位》(GB/T 13734-2008 代替GB/T 13734-1992)、《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1部分:艾灸》(GB/T 21709.1-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2部分:头针》(GB/T 21709.2-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3部分:耳针》(GB/T 21709.3-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4部分:三棱针》(GB/T 21709.4-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5部分:拔罐》(GB/T 21709.5-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6部分:穴位注射》(GB/T 21709.6-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7部分:皮肤针》(GB/T 21709.7-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8部分:皮内针》(GB/T 21709.8-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9部分:穴位贴敷》(GB/T 21709.9-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10部分:穴位埋线》(GB/T 21709.10-2008)。它们分别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301医院等9家单位负责起草,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
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闫树江在讲话中指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是近年来中医药发展战略部署之一,针灸学科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先导,其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是规范针灸行业管理,提高针灸科技竞争力,促进针灸在国际上广泛传播的重要措施。他对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以及中国其他中医药单位在这项工作中做出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希望针灸界的同行们再接再厉,使针灸标准化建设在今后整个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中继续起到领跑作用。
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保延介绍,本次发布实施的10项针灸技术操作规范,都是针灸临床常用的、发展成熟的针灸优势特色技术。标准中严格规范了各种技术的操作步骤与要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与禁忌等内容,对于确保针灸操作安全、提高针灸疗效有重要意义。颁布的国家标准《耳穴名称与部位》的修订版《耳穴名称与定位》,较前一版结构更合理,内容更精确,对推动耳穴国际标准化进程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