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业界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信息 > 业界动态

贵州遵义:在树林下“动手脚”,长出乡村振兴“金疙瘩”

发布时间:2025-08-14 阅读量:139 来源:贵州日报

       夏秋之交,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宽阔镇红河村黄柏种植基地内,村民们正抢抓农时,精耕细作,开展中药材田间管护。

       “眼下,我们集中精力对黄柏和冰球子进行精细化管理,不仅能提升药材品质,还带动周边乡亲就业,人均年增收1至2万元。”红河村村民赵久琴说。

       这一幕是宽阔镇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该镇以林下经济为抓手,探索出一条“农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黄柏、天麻、黄精等道地药材在绿水青山中连片生长,一条近20公里长的林产业发展示范带,将林地资源利用率提升至70%以上。

       放眼全县,绥阳通过打造“林+特色种植”“林+特色养殖”“林+生态旅游”“林+绿色加工”四大模式,带动了1.35万余户5.2万人稳定增收,林下经济总产值突破10亿元。

 

       这份亮眼的成绩,是遵义市大力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成果。

       近年来,遵义市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深入践行“向耕地要粮、向林地要钱”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林业生态优势和森林资源潜力,通过强科技、抓示范、引龙头为抓手,不断盘活林地资源,让林下经济在黔北大地上焕发出蓬勃生机。

       以点带面,串珠成链。位于凤冈县琊川镇大兴村的贵州蓝之颜公司,打造“板蓝根+”全产业链,在3000余亩林地上书写企业盈利与农民增收的故事,并成功辐射至凤冈县花坪、土溪等6个乡镇(街道),成为林下经济遍地开花的一个鲜活注脚。

       汇川区则创新构建以“林药(天麻+)”为核心、多业态协同发展的“1+N”产业体系,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方式,培育了27家经营主体,实现了从种植、养殖到采集、康养的多元发展。

       播州区依托200万亩林草资源,创新布局“东、中、西”三条林下经济示范带,大力发展天麻、茯苓等特色产业,2024年林业综合总产值高达35.2亿元,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从赤水的金钗石斛与林下乌骨鸡,到习水三岔河的中蜂养殖,再到桐梓、正安的方竹笋……遵义林下经济的版图不断壮大。

       据了解,遵义市已初步形成以林药、林禽、林蜂、竹笋采集、森林康养与旅游为代表的多元产业格局,拥有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61个(其中千亩以上59个)、经营主体1986个。今年上半年,遵义市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541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111亿元,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7.3%和55.5%,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以“含绿量”的持续提升,换取“含金量”的显著增长。遵义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品牌为抓手,持续强化科技赋能,深挖林地潜力,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精准的品牌营销与市场拓展,全面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今年底,力争全市林下经济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大关,亩均产值提升20%以上,打造2至3个全省领先的特色产业链,为乡村全面振兴和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