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业界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信息 > 业界动态

周岱翰 治病先解心中结(走近国医大师(35))

发布时间:2021-11-12 阅读量:168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周岱翰 治病先解心中结(走近国医大师(35))
 
 
周岱翰近照。
张秋霞摄
 
人物小传
 
         周岱翰,第三届国医大师。他长期致力于中医治疗肿瘤研究,通过改善身体状况,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他追求医病先医心,帮患者建立信心;他坚持中西医结合,以创新推动中医发展。
 
 
 
“他们说你很有名,你是什么医生啊?”
 
“老医生。”
 
“哟,你还是个大师?”
 
“我是老师,带过一些学生。”
 
…………
 
        诊室里,患者焦躁不安,话一句接一句扔出去,言带挑衅。周岱翰却始终平静,温和的脸上不起一点波澜。
 
        长期患癌,病情反复,一块石头压在患者心头。他抵触治疗,对医生有怀疑,也有不满。
 
        周岱翰并不在意对方的冒犯。几句话下来,先给绷得紧紧的气氛松了松劲,然后和气地问起病情。
 
        眼见自己投出去的狠话像没入深湖的石子,患者没了起初的火气,开始嘟囔着诉说重病带给他的痛苦。几番对话下来,就聊透了病根:患者没有信心,自暴自弃,不愿意进食,家人怎么劝都没用。
 
       “老先生,你的病不至于那么严重哦,可以好转,但不吃东西身体会垮的。再说,饭总比药好吃吧。”周岱翰劝道。
 
        患者安静下来。家人趁机递上牛奶,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来,慢慢喝了起来。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这间诊室里,以“冲突”开头的接诊并不鲜见。来就诊的患者大都是中晚期的癌症病人,他们心理上的创伤,有时比身体上的更难医治。
 
善待患者,医病先医心
 
80岁的周岱翰深知这一点。
 
       身为医者,他追求医病先医心。“来找我的人,可谓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他们很多人病势较重,心理上难免有负担,也会不配合治疗。”
 
       周岱翰往往从医治心病着手。心里的病根除了,也有助于控制身体上的病情。
 
       一个月后复诊,老先生进食和排便都好了许多,胖了七八斤。见到周岱翰,他语带歉意:“周大夫,上次是我不对,言语上冒犯您了。谢谢您帮了我,现在我感觉好多了。” 
 
       很多人感念于周岱翰的温语相劝。有一位患者郭女士,1996年确诊患晚期宫颈癌,做了切除手术几年后又复发,鹅蛋大的肿瘤压迫神经不能再次手术。拿到病危通知书,郭女士觉得天都塌下来了:“那时候别人看到我都有点怕,不像人样。”
 
       经人介绍,她找到周岱翰,尝试中医治疗。周老还是先聊天,慢慢分析病情,帮她建立信心。然后施方开药,通过大半年的调养,郭女士病情得到改善,胃口好了,脸上有了血色,局部肿瘤也得到控制。
 
       周岱翰和善的态度,让他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在他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张照片。照片里,周岱翰和8位面带笑容的中老年人聚拢在一起,照片左下角写着“感恩”二字。
 
       “照片里有好几位都是中晚期癌症患者,时间最长的已经出院20多年了。他们基本上每年都会来看看我,聊聊近况。”周岱翰看着照片,笑容欣慰:“从医过程中,有酸苦,也有甘甜,他们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治疗肿瘤,中医有优势
 
周岱翰常劝患者,学会与肿瘤“相处”。
 
       受到明清医家“带病延年”“带疾终天”论述的启发,周岱翰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带瘤生存”的观点——
 
       在肿瘤治疗的漫长过程中,在邪正对峙、邪难压正的情况下,会出现“带瘤生存”的特殊阶段,类似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虽然病灶还在,但通过治疗,症状缓解,病人的生存质量得到提升。
 
        周岱翰解释,中医药治疗肿瘤,虽然在缩小肿瘤的效率上不如西医立竿见影,但是多数病人接受治疗以后身体改善,原来卧床的能够下地活动,生存时间得以延长。
 
       “此时治疗目的在于通过辨证论治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周期。这是中医治疗肿瘤的特点和优势所在。”周岱翰说。
 
        周岱翰出生于广东汕头的一个医学之家。1960年,进入广州中医学院(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系学习。1968年初,周岱翰来到广东泗安医院工作,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医师。在工作中,他接触到一些肿瘤患者,受癌病折磨,痛苦不堪。周岱翰发现用中草药有效果,于是下定决心钻研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
 
       1976年,周岱翰调回广州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他翻遍学校图书馆、资料库,主动找到当时的肿瘤医院,积极参与广州地区肿瘤科研项目,从事中医治癌研究。
 
       1978年,周岱翰开始筹建肿瘤研究室,并开设肿瘤专科门诊,成为我国较早从事中医药治癌研究、中西医结合抗肿瘤临床探讨和开设中医肿瘤学专科教育的学者之一。1987年,周岱翰在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建肿瘤科病房。
 
       “当时国内其他医院没有中医肿瘤病房,无章可循,挑战很大,设施条件也不好,甚至没有护士愿意来肿瘤科。”顶着很大压力,周岱翰坚持带领学生将病房建了起来,几个月就住满了病人。他的医术吸引了许多远道求医的患者。“最多的时候,一个科室住了一半来自境外的病人。”周岱翰说。
 
中西结合,关注新发展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校园里,经常有学生碰到周岱翰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如果不说,很难看出这是一位已经80岁的国医大师。
 
       周岱翰并不在意年龄,他在意的,是自己能否以最好的状态工作。多年来,周岱翰都保持着每天阅读十几本中外医学杂志的习惯。他会把其中关于肿瘤治疗最新进展的内容都看一遍,重要的再仔细研究。
 
        周岱翰认为,要更好地发挥中医治疗肿瘤的作用,既要精通中医理论与理念,也得熟悉西医治疗肿瘤的机理,还要了解世界上肿瘤医学的最新进展。所以,一本专门聚焦中医治疗肿瘤的学术杂志十分必要。
 
        2019年,周岱翰成为《中医肿瘤》杂志主编。这份双月刊是国内唯一专注于中医肿瘤专科的杂志。周岱翰十分重视这一学术交流平台。为了保证文章质量,他对每一篇稿子,都要求严格,还会亲自改稿。
 
       坐诊、带教、科研、主编……这么多工作内容,别人只做一项都不轻松,但周岱翰在80岁的年纪却一并承担,每一样都精益求精。很多人都问过他:“辛苦吗?”
 
       “怎么会不辛苦!”周岱翰哈哈一笑,“可我肩上担着那么多病人的希望哦,很多是最后的希望。”转眼间,轻松的表情变得庄重、严肃。周老心里始终有一份信念在支撑:希望尽可能发挥中医在肿瘤治疗方面的作用,希望能够帮助更多受病痛折磨的患者,也希望能够培养更多学生传承中医精髓。
 
       “传承是中医的生命力,创新能够推动中医发展。背经典、多临床,对中医有热爱,才能对中医有情怀。”周岱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