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业界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信息 > 业界动态

四川:实招硬招促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12-11 阅读量:179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近年来,四川通过中医医院评审、打造中医特色重点专科、提升中医人才队伍建设等举措,推动中医医院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二郎山下,青衣江畔,与甘孜、阿坝、凉山三州毗邻的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中医医院,在四川省十大名中医、省级非遗“陈氏中医骨科技法”传承人陈怀炯的带领下,该医院全力打造龙头特色专科——中医骨伤科,如今已建设成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简便廉验的中医医疗服务造福周边50余个县(市)的各族群众。以人带科、以科带院、以院带城,天全县中医医院的发展历程是四川乃至全国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中医医院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主阵地。”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兴军介绍,近年来,四川通过中医医院评审、打造中医特色重点专科、提升中医人才队伍建设质量等实招硬招,不断提高中医医院服务能力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美好期盼。
 
01
以评促建 高质量开展中医医院等级评审
 
       近日,四年一次的四川省中医医院等级复审工作正有条不紊开展,目前已完成实地评审。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是对中医医院规划级别的功能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是推动医院规范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本次评审中,我们创新组织方式,邀请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中医业界知名专家组成省外专家团,担任评审组组长,为四川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四川省中医药局副局长李道丕表示。
 
       据了解,此次全省共有41家三级中医医院接受等级评审。除了创新评审方式之外,四川在国家中医药局制定的评审标准不变的前提下,遵循“内容可增不减、标准可升不降”的原则,结合四川中医药工作重点、医院管理等实际,增加了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创新中医诊疗模式等省级单列核心评审指标。
 
     “四川将41家医院进行统筹分组,每组集中召开汇报会,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有利于医院间的相互促进、良性竞争,这种评审模式值得借鉴。”专家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介绍。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评审由省中医药局机关各业务处室负责人分组带队,实地评审期间,各组负责人下沉基层,积极与当地政府和医院沟通交流,提出意见建议,为推动当地中医药事业发展出谋划策。
 
以评促建,硕果累累。
 
       目前,四川省三级中医类医院超过百所,数量全国第一。全省各市、县实现中医医院全覆盖,省中医医院名列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全国第六,连续三年中西部第一。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22年出院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出院患者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比例和以中医为主治疗的出院患者比例较2019年分别增长242.46%、139.63%和835.71%。巴中市新设立巴中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宜宾市每年安排5000万元市级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雅安、达州、眉山等地设立中医药综合改革专项资金,单个项目最高奖补1000万元,支持包括中医医院在内的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高质量发展。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各地以中医医院为阵地,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信赖与日俱增,一批国家级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四川。“十四五”以来,四川省中医医院德阳医院获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项目),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等3家单位获批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华西医院入选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单位。
 
       背风而驰易以远。伴随一系列重大改革、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落地,四川以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朝着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中医药强省稳步前行。
 
02
突出优势 高质量打造中医特色重点专科
 
        专科水平怎么样,是中医医院建设质量的直观体现。目前,四川全省共有64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17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有486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2023年,四川遴选推荐79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数量全国第一。
 
量变产生质变,医院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规模化的专科集群。
 
       多年来,四川省中医医院持续加强各级各类重点专科建设,强化中医药临床能力提升再造,形成独具中医药特色的核心优势病种和技术项目;打造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3个、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0个;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学科、专科交叉优势,围绕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慢病、疑难病开展中西医联合攻关,强化重大疑难疾病防控体系。
 
以特色重点专科为支点,撬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在省中医医院,第四届国医大师陈绍宏提出“虚、瘀、痰、火、风”的病机理论,制定了“复元醒脑、逐瘀化痰、泄热熄风”的治法,首创的“中风醒脑液”在16个省份进行了验证推广。在他带领的中医经典病房,中风病(脑出血/脑梗死)、肺纤维化、冠心病3个主攻病种的中医治疗率达到91.33%,有效率均在80%以上。
 
       在华西医院,特色重点专科推动中医药治疗重大疾病取得突破性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每年收治患者超2000例,重症患者病死率降低至15%左右,手术率降低至10%以下,总体疗效国际领先;中医药治疗重症脑出血致残率、糖尿病足截肢风险分别下降6%、15%。
 
       以中医药为主导,主攻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用中医思维解决问题是中医经典病房的特点。绵阳市中医医院于2019年开设的中医经典病房,通过运用中医经典理论与名老中医经验指导临床,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健康福祉惠及当地人民。
 
       同时,四川大力推进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通过组织100个省级、1000个市级、10000个县级专家团队实施“省包县、市包乡、县包村”下沉帮扶,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共享,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大医院同质化的中医药服务。此外,还创新支持20个以中医药特色为主导的中心镇卫生院建设县域中医医疗次中心,支持29所县级中医院扶优补短组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12所县级中医院开展“两专科一中心”等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实施1500个基层中医馆内涵建设,努力实现基层“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
 
03
改革突破 高质量建设中医人才队伍
 
     “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大家都是来自各级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的骨干力量,通过层层选拔才得以参加培训,希望大家一定要抓住难得的机会,强化名医大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为医院培养优秀中医药临床人才和名中医后备人才。”在四川省中医药局举办的首届国医大家学术经验传承班上,国医大师刘敏如寄语学员。
 
       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94岁的全国名中医孙同郊每周三的特需专家门诊60多年从未间断;在第二中医医院,95岁的“大美医者”王成荣刚刚战胜病魔,又再次回到了工作岗位;在天全县中医医院,年近80岁的陈怀炯坚持每天上午5点骑车到医院为病人看诊。
 
       中医药人才是推动中医医院发展的第一资源。四川在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的进程中,聚焦人才这一关键,在人才评价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
 
     “随着我省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一体发展,中医药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之前只设置中医、中药、中医护理3个类别的中医药高级职称已不能适应中医药人才队伍发展需要。没有针对中医康复技术、推拿技术等专业的中医技师类别职称,使得相关从业人员无法获得相应职称。同时,也存在基层中医药人员难以通过高级职称评审等问题。”省中医药局副局长米银军介绍,针对这些问题,省中医药局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各类医疗机构和基层反复调研,充分听取意见建议,联合省人社厅出台具有创新性的职称申报评审条件。
 
       最新的中医药高级职称评审标准划分为省级和基层两个层次,打破了基层中医药队伍评高级职称难的瓶颈。增设中医推拿技术、康复技术等专业技师类别职称,建成包括医、药、护、技四类人员,涵盖27个评审专业的职称评价体系,新增中医药健康管理、中医康复治疗技术两个评审专业,进一步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将“西医学中医”人员纳入职称评审范围,鼓励西医人员学习中医知识,申报中西医结合高级职称,畅通职称晋升渠道。
 
       近年来,四川加快建设中医药人才高地,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为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强化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建设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四川省十大名中医工作室、四川省名中医工作室、四川中医药流派工作室等各级各类传承工作室400余个,共实施7批国家级师承专项,开展5批省级师承专项,累计选拔师承指导老师573名,培养中医药传承人才3000余名,充分发挥了名老中医药专家的传承作用,进一步提升传承人学术技术能力,其中一大批传承人成为单位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入选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天府青城计划、省名中医等省级人才计划。创新开展中医药院士后备人才培育,在全省9个行业性人才计划中新增中医药人才专项,新设省岐黄学者、岐黄菁英人才培养项目。现有国医大师、岐黄学者、省十大名中医等高端人才200余名,省名中医等高级人才1万余名、技能型人才10万余名。
 
     “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务,作为四川中医药人,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田兴军表示,四川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突破,加快形成一批改革成果,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以推动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全面铺开、纵深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不负“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